365体育投注

图片
“医”讲就懂 | 守护乳腺健康,这些干货知识要记牢!
时间:2025-10-15 09:11

每年10月是“世界乳腺癌防治月”,10月18日为“世界乳腺癌宣传日”,呼吁大众关注乳腺健康。

近年来,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,成为全球女性健康的“头号威胁”。面对这一“粉红杀手”,我们应如何科学认识、有效预防?又有哪些常见误区可以避免?本报特邀福州市第一总医院乳腺外科杨帆主任医师为大家科普,帮助大家走出认知误区。

误区1:这是女性“专属疾病”

医生:男性也会患乳腺癌,不可掉以轻心

杨帆介绍,乳腺癌是发生于乳腺腺体组织的恶性肿瘤,根据是否侵犯基底膜,可分为非浸润性乳腺癌(原位癌)和浸润性乳腺癌。前者通过手术可实现治愈,而后者可能发生转移,需结合手术和全身综合治疗。

很多人认为乳腺癌是女性“专属疾病”,事实上,男性也会得。乳腺癌的发病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,若直系亲属有乳腺癌、卵巢癌等患者,自身发病风险会升高两三倍。因此,无论男女,都需警惕乳腺癌风险,有家族史的要更加注意。

乳腺癌的病因复杂。除遗传外,以下因素也会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:

雌激素暴露:长期外源性补充雌激素(如某些保健品或激素替代疗法),可能刺激乳腺细胞异常增生。

不良生活习惯:高脂饮食、缺乏运动、长期熬夜等,会导致内分泌紊乱,增加患病风险。

环境与情绪因素:长期紧张、抑郁情绪可能影响激素水平。

既往史:年轻时胸部放疗史。

需注意的是,这些风险因素并非单一作用,而是“叠加效应”。例如,有遗传背景者若同时长期熬夜,风险将显著升高。

因此,杨帆提醒,预防乳腺癌要做到:不盲目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、化妆品;均衡饮食、规律运动、避免熬夜、控制体重;积极参与乳腺癌筛查,早发现早治疗。当然,还要管理情绪。

误区2:疼痛才是癌,不疼没事

医生:无痛包块更需警惕

乳腺癌的治愈率与发现时机密切相关: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超90%,而晚期患者生存率则大幅下降。“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治疗至关重要。”杨帆建议,预防乳腺癌一定要学会自检,男女一样,可采用“六步法”。

举起双臂:观察乳房皮肤有无凹陷(“酒窝征”)、红肿或异常隆起。

对镜自查:观察乳头是否回缩、乳晕颜色是否异常,以及有无分泌物。

指腹轻触:逆时针用指腹扪按乳房内上、内下、外下、外上各个方位以及乳头乳晕区及乳尾,触摸有无包块。

画圈揉动:轻柔按压乳房各区域,感受有无硬结。

平躺触摸:肩下垫枕头,重复上述触摸步骤。

挤压乳头:检查是否有溢液(血性、咖啡色溢液需警惕)。

“需要注意的是,自检虽然重要,但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学检查。如果自检中发现任何异常,应及时就医。”杨帆提醒,乳腺增生导致的疼痛常见,但无痛包块更需警惕,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。

此外,乳腺筛查是发现早期乳腺癌的重要手段,建议除了每年常规的乳腺B超检查外,40岁以上女性,建议每年做一次钼靶检查。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远低于女性,但60岁以上、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也应提高警觉。

误区3:穿刺会刺激肿瘤扩散

医生:安全可靠,是明确乳腺肿块性质的“金标准”

乳腺科门诊中,不少患者在医生建议穿刺活检时会心存顾虑,担心“穿刺会刺激肿瘤,把良性‘扎’成恶性”或“导致癌细胞扩散更快”。对此,杨帆明确表示,这是一种关键且安全的诊断手段,是当前明确乳腺肿块性质的“金标准”,并不会增加恶性肿瘤细胞进入血液的风险,更不会因此导致乳腺癌。

当B超、钼靶或MRI等影像检查发现可疑病灶时,医生需要通过获取少量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,才能最终明确诊断是良性还是恶性。

乳腺癌本身血管丰富,癌细胞易脱落进入血液,恶性肿瘤天生具备侵袭转移的能力。穿刺带出的细胞数量远少于肿瘤自行脱落的数量,并不会增加扩散风险。

“穿刺活检更不会导致乳腺癌。”杨帆表示,当医生建议穿刺活检时,请放下不必要的顾虑,积极配合检查,以便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。

误区4:手术切除就万事大吉

医生:大部分患者仍需接受系统治疗

“我手术做完了,后续治疗能不能不做了?”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,部分患者与家属抱有这类疑问。

杨帆介绍,尽管乳腺癌的治疗技术不断进步,但患者的认知误区仍然存在。这些误区包括:对早期症状不够重视,延误治疗;对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存在恐惧和误解。

杨帆表示,乳腺癌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,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。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,手术切除局部肿瘤并不意味着肿瘤细胞完全清除,大部分患者仍需接受系统治疗,如化疗、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,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。“最重要的就是遵医嘱,保持良好的心态。”杨帆表示,即便是查出乳腺癌晚期,也不能放弃治疗。随着医学进步,各种治疗手段层出不穷,乳腺癌晚期依然可以控制病情,带瘤生存。

来源:福州晚报
附件下载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相关解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