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验:早上闹钟一响,第一反应是“今天还有多少工作等着我”。周末本该休息,却还在被微信消息“灵魂暴击”,甚至常常问自己为什么?值得吗?
调查显示,70%以上的职场人都处在心理压力中,其中30%已经出现焦虑或抑郁。压力的危害,不只是让人心累,还会拖垮健康、影响工作效率,甚至改变一个人的职业轨迹。
一、职场压力的三大根源
(一)过度加班:长期“超负荷”透支身心。
(二)复杂人际:竞争与沟通不畅,让人焦虑。
(三)职业不确定:晋升难、变化快,安全感不足。
二、如何破局?
如果企业层面改革需要时间,那作为个人,我们更需要先学会自救。以下是更具体、更可操作的做法:
(一)管理作息
固定睡眠时间: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,避免“补觉—熬夜”的恶性循环。
小憩20分钟:午间闭眼休息,能显著恢复精力。
远离蓝光:睡前1小时尽量不用手机或电脑,让大脑进入放松模式。
(二)合理设定边界
工作界限感:非紧急情况,晚上10点后不回复工作消息。
时间切割法:工作时间全情投入,下班后给自己“强制下班仪式”(比如关掉办公软件、换衣服散步)。
学会说“不”:对于明显超出职责范围的加班或临时任务,尝试表达“目前已有任务在身”,避免无限加码。
(三)运动与身体调适
微运动:久坐时每隔1小时站起来活动5分钟,拉伸颈肩。
快走/跑步:每周3次、每次30分钟有氧运动,可有效缓解焦虑。
呼吸训练:焦虑时做“4-7-8呼吸法”:吸气4 秒,屏息7秒,呼气8秒,帮助大脑降温。
(四)情绪疏导
倾诉:找信任的同事、朋友或家人聊,不是求解决,而是让情绪有出口。
记录:每天写下让你感到紧张/开心的三件小事,帮助觉察情绪模式。
放松练习:尝试冥想、渐进性肌肉放松,哪怕每天 10分钟,也能让身心减负。
(五)建立“非工作身份”
培养兴趣:无论是画画、烘焙还是游戏,都能让自己在工作之外“找回自我”。
社交支持:主动维系工作外的朋友圈,不让全部生活都被公司占据。
小目标管理:在工作以外设立可控目标(比如学一首新曲子),增强掌控感。
(六)心态调整
接纳不确定性:职业发展不会线性,允许自己阶段性停顿。
降低完美主义:问问自己“做到80分就足够了吗?”而不是每次都追求100分。
自我奖励:完成一个小目标后,给自己一点小确幸,比如一顿好吃的。
上班的疲惫从来不是“坐了一天”的累,而是醒着像在打仗,睡着还在追着KPI跑的心累。心理健康不是靠一句“想开点”就能解决的,而是要在每个小日子里慢慢修复。所以,请把自己也当成重要的项目来守护,哪怕只是下班后的一杯热饮,路边十分钟的散步,或是和朋友随意的一次聊天,都比默默硬撑到崩溃更珍贵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