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蘑菇采摘季,山林间,常常能邂逅一簇簇色彩斑斓的小伞兵,但你可要记住了,你以为的“山珍”,可能是食物界的“含笑半步癫”。近日,福建疾控中心发布温馨提醒:外出游玩,看到野生蘑菇,不买!不采!不吃!
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,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。福建省常见的毒蘑菇中毒类型可分为5种,即:胃肠炎型、急性肝损害型、急性肾衰竭型、神经精神型、横纹肌溶解型。
中毒后轻者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、精神亢奋、错乱、幻觉等精神症状,严重的可出现溶血、肝脏和肾脏损害,甚至导致死亡。在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,而引起死亡的主要是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。
福建疾控中心提醒,普通百姓遇到野生蘑菇,一定要记住三条铁律:
不采摘——不要因为好奇或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。许多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,普通人难以区分。
不食用——慎食野生蘑菇,尤其是在集体聚餐或外出旅游时,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的野生蘑菇,也要保持警惕。
不购买——不要在路边摊或旅游景区的摊贩处购买蘑菇特产,尤其是那些你不认识或没吃过的野生蘑菇。
生产经营者要做到以下“三不”:不采集、不加工、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,要确保在加工、经营的蘑菇中,没有混入有毒蘑菇。
一旦误食毒蘑菇,我们应该积极自救: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,及时前往医院治疗,并告诉接诊医生有野生蘑菇进食史以及进食的时间、地点和同餐者。误食毒蘑菇后,在中毒者清醒的情况下尽快催吐,用手指或者器具压迫舌根部刺激咽部,促使呕吐,以减少毒素的吸收。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,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,否则容易引起窒息。同餐者无论是否发病,同样必须立即到医院检查。食用过的剩余蘑菇,应留存样本便于专业人员鉴定蘑菇的种类,为救治提供参考。
目前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解毒药,医院一般采取催吐、洗胃、补液等对症治疗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